2021年,元宇宙成为科技和资本领域的热点话题,亦有跟风学者把元宇宙带进大学研究的课堂。自此,元宇宙概念把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搅动得热闹非凡。1992年,在美国查核尼尔·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《雪崩》中,元宇宙概念出现,跟风学者把元宇宙的概念出现标榜为“正式提出”。一些专家学者辩解到“元宇宙本身不是一种技术,而是一个理念和概念,它需要整合不同的新技术,如5G、6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,强调虚实相融。”
把小说中虚拟的概念拿到新技术层面来大谈特谈,即使意图是将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,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,但也暴露出了着力把现实世界虚拟化的商业逐利的心理实质。乱用所谓的元宇宙概念,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,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、社交系统、身份系统上融合企图本身,意味着“当现实空间遇到虚拟空间,除了要关注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,丢失的是‘价值’本身的意义”,极易造成资本绑架、伦理风险、立法监管空白等心理闹剧。
元宇宙目前尚无一个权威定义,研究者从相异的角度为元宇宙概念生硬地赋予了不同的定义。元宇宙概念把现实中的人们导向虚拟世界,在虚拟世界中不断寻求各种精神刺激,模糊了主观和客观的界限,更混淆了理念和目的性,制造出不少的心理问题。无论是个人的职业身份、感官感受、心理心态,还是社会体系、经济结构、意识形态,模糊文化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后果就是制造“心理界限纠缠”(集合园心理学术语)。通过AI、VR、数字孪生、区块链等在内的高科技手段,把物理世界镜像至由数字、互联网组成的虚拟世界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,并不是人们生活的本身,任何一种技术手段的生命力是否强大,都在于技术本身能否满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需求,而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么的高深莫测,更不应通过炒作文化概念模糊科学技术的文化内涵。
每一项技术的迭代和革新,都将意味着一个新的契机、新的挑战。互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内卷化严重,在内容载体、传播方式、交互方式、参与感和互动性等方面长期缺乏突破,导致“没有发展的增长”。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,靠的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,良性的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性,是技术出新产品、资本寻找新出口、用户拥有新体验。虚拟化企图与消费体验的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背道而驰,把尿放在水壶里,兴许许多人都会当茶喝。有一部分人蹭元宇宙的热度开始圈钱,还有的把什么东西都往元宇宙里面装,这些现象值得关注。
互联网只不过是现实生活的代码运行罢了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在情感沟通而不是代码交换。我们生活在一个“代码”时代。每个人、每个地点、每一件事情,都将被代码化,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数字节点,被共同被编织进无处不在的网络生态内。数字经济的本质是“代码”时代的技术手段应用于经济发展,更好地为人们生活服务,一旦人们的生活为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就会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沙漠化。元宇宙概念炒作成大众追求,它只能算是创造性游玩、荒唐性游戏,无论成立怎样的机构,亦或投入多少资金,也够不上是科学探索,亦很难与现实链接。虚拟世界同现实世界最好的融合理念应该是技术为生活服务,而生活不是为了技术。缺少思想性的融合沉浸式体验感越深,人们的思维越混乱,产生次生心理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。
对元宇宙模糊的定义、晦涩的理解,是思想、文化、科学、技术方面的整体糊涂账,缺少界限感,势必麻烦不断。想要在最短时间内结束心理闹剧,亟待从现实生活的需求出发,找到科学技术生态系统的突破口。元宇宙概念流行中出现的泡沫、负面问题,需要整个社会通过营造思想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文化协调,需要保持理性审慎的思维意识,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提高文化自信心。只有少用和慎用奇葩的概念,少些拿来主义和形式主义才能结束心理闹剧
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