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持人提的问题非常好,因为元宇宙现在已经不是最火的科技新闻。它在2021年上半年兴起,2023年底ChatGPT出来后,它的热度已经让位给AI。经验告诉我们,一个科技热点刚出来时往往并不成熟,甚至大方向都不清楚。反而是它冷下去之后,才能对它进行比较清楚的观察和思考。
刚好这几天,还有一位科普作协的老师向我提出类似问题:基于目前电子产品横行的时代,现在青少年需要如何去读书,如何去写作才能不被AI所取代?我觉得这和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高度关联,就在这里合并回答。
首先要明确,信息载体从纸到电子媒体是大趋势,和当年从竹简发展到纸一样不可阻挡。我知道有些老师反感学生频繁使用电子产品,其实,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过程是否有引导。电子产品更新非常快,对学生来说哪些该用,哪些不该用,现在还没有成熟规定,需要教育工作者全力研究。但是信息媒介从纸转化成电子产品,这是历史潮流,与其被动阻止,不如主动引导。
元宇宙也是典型的电子产品。它不是单一技术,而是一个“技术筐”,人们往这个筐里面放各种相关联的技术。现在比较清楚的有两类,一类是沉浸式技术,制造虚拟环境,让受众产生全方位的体验。二是互动类技术,让受众与虚拟环境互动。而无论读书还是看影视作品,都是单向的接受。
现在,元宇宙里面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已经很成熟。有人研究触觉传感手套,想把人的触觉变成电子信号传出去。还有人研究“嗅觉大数据”,准备把嗅觉也电子化。它们没有视觉和听觉成熟,现在还处于实验阶段,但投入应用也只是时间问题。
今天的主题是文学,是文字艺术,它的来源有两类。一是作者把视、听、嗅、味、触这些身体感知结果转化成文字,这是文学里最原创的东西。二是读一些别人写的文字,总结提炼自己的文字。这当然也算文学,但它是二手货,读者一看就知道里面缺乏真情实感。
青少年学生被安排在学校里读书,过着“两点一线”的生活,他们最缺乏对实际生活的体验。即使现在有研学制度,因为成本高,安排的时间也远远比不上在教室里读书的时间。学生写作时,主要还是从文字到文字。
元宇宙能打开青少年的感知天地。比如,现在已经可以沉浸式地体验中国空间站,能够站到许多高山的山顶,能够近距离看熔岩和深海,能到世界上许多国家,体验当地风土人情。而且往往是没有什么编辑的,普通人的生活片断。
技术教育中的很多内容,比如机械维修,医学上的手术,现在都有元宇宙教学,学生可以沉浸式的体验技术动作。
随着元宇宙里内容更丰富,获取更方便,青少年学生有可能获得比父母和教师更多的体验,以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库。
再说到AI。先明确一点,现在媒体上谈论的AI并不是用它在信息科技中的概念,只是类似ChatGPT或者Deep seek这类软件。它们集聊天与搜索功能与一身,本质上是把他人已经制作出来的文字或者图像再加工。它们也属于AI,但远远不是AI的全部。
人类把感知变成文字、图画或者影像,这是“从0到1”。大家谈论的这些软件则是“从1到N”。前面说过,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感知,更多的是读文字再写文字,他们的创作基本是“从1到N”。不光青少年学生,有些大学生已经在用这些软件写论文,也是“从1到N”。
这当然是取巧行为,但更大的问题是,文学界本来就允许这种二手创作存在。第一流作品肯定来自真情实感,但很多三四流的,或者只是为评职称才写的文字,都是读了别人的文字再写。学校对学生作文也不区别是纯粹原创,还是文字再加工,而文字再加工的领域恰恰可以由AI所取代。
Ai大规模运用恰恰提出了这个问题:要不要区别这两类写作?一是从感知到文字的原创,二是从文字到文字的再加工。后一部分很多,不可能都拒绝,但给予前者的荣誉应该远远大于后者。这需要一种制度上的创新,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去研究。
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